在甘肃省筑路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试验现场,一条特殊的“环道”正在书写公路养护领域绿色转型的新篇章。作为公路绿色养护的“创新实验室”,这里通过技术突破、精细管控与试点应用,将旧路面铣刨料转化为高质量再生建材,让“变废为宝”从理念变为现实,为资源节约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。
大掺量再生技术:破解“废料围城”难题。“传统养护模式不仅消耗大量石料,堆积的铣刨料还会造成环境污染。现在,我们通过技术创新让旧路材料‘重生’。”技术负责人介绍,试验区聚焦6项再生技术,实现了旧沥青路面材料(RAP)的全结构层高比例利用。在5cm厚的AC-16厂拌热再生下面层中,RAP掺量达到50%,8cm厚泡沫沥青冷再生下面层更是以90%的掺量“吃干榨净”旧料,较传统工艺减少原生石料消耗超40%。
从上面层到预防性养护,再生技术覆盖全场景:4cm厚SMA-13与ARHM-13厂拌热再生上面层RAP掺量稳定在33%以上,性能达到规范要求;10cm厚乳化沥青冷再生下面层精准配比“消化”铣刨料;再生料抗滑薄层预防性养护技术性能媲美原生料,资源消耗更低。“这些技术就像为旧路材料‘量身定制’的重生方案,让固废资源化从点上突破迈向全域覆盖。”
全流程管控:为再生路面“筑牢质量防线”。“配合比设计是再生技术的‘灵魂’。我们在试验室反复调试,最终确定最优配方。”试验人员展示着密密麻麻的数据记录,“从再生剂掺量到级配精度,每一个参数都要经过数次试验验证。”施工现场,后场检测骨干紧盯拌合站屏幕,实时监控再生料级配、沥青黏度等指标;前场技术人员手持检测仪,动态调整摊铺厚度与碾压遍数。“后场前场‘双检’,全链条把关,确保每一公里再生路面都经得起检验。”质量负责人说。截至目前,试验路段的路面强度、平整度等指标均优于规范标准,“技术+检测”的双保险让质量安全底线坚不可摧。
试点落地见效:从“试验田”到“活教材”。在省白银公路发展中心的养护现场,再生技术正展现出强大生命力。“现在用再生技术修复1公里病害路面比以前成本大大降低了。”基层养护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技术优势。目前,6项新技术中的4项已在多处试点应用,成功打破“废料堆积”困局,成为展示固废再生优势的“活教材”。
?“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优化‘沥青路面RAP全结构层应用’方案,让这些技术经验在更多公路项目中推广。”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表示。这条“环道”记录的不仅是技术突破的足迹,更是交通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。(蒲江涛)